□金陵晚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实习生 储宜? 文/图
途经朝天宫广场,穿过繁华喧闹的王府大街,在安品街与升州路交会处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巷子里,浓缩着沧海桑田的风云变幻。这条小巷子,名为登隆巷。明代,这里因灯市而繁华,如今,古玩让这条沉淀着历史的老巷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“灯笼”变“登隆”
这巷子玩“谐音梗”
登隆巷,只看名字,似乎难以猜出这里旧时是什么场所。事实上,登隆巷之名是个“谐音梗”——如果你知道原来这条巷子是叫灯笼巷,是不是一下就能心领神会了?
南京地名专家薛光告诉记者,这条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。明代,评事街、笪桥一线是金陵过年灯市的中心,声名远播。据甘熙《白下琐言》记载:“笪桥灯市,为金陵一胜。正月初,鱼龙纷?,有银花火树之观。其中剪采,五光十色,尤为佳妙。后乃移于评事街。”那时,笪桥至评事街,沿升州路一带,灯火通明,大街两旁扎满松棚。松棚四周,缀有巨型华灯,灿若白昼。松棚之中,还设有乐队,箫鼓声闻,宛如仙乐。
办灯市,需要大量的灯笼,古时交通不便,更没有今天这样先进的交通工具,因此出售商品通常采用“前店后厂”的生产和经营模式,扎花灯的匠人离灯市不能太远,同时还要兼备水陆转运的便利。登隆巷位于当时的水西门码头与灯市之间,曾是扎灯艺人作坊的聚集地,久而久之,人们称此巷为灯笼巷。
明清以后,笪桥灯市在时光的长廊中逐渐消失,灯笼巷里也不再有扎灯的作坊。因为读音相近,这里被误传为登隆巷,久而久之,“登隆”便取代“灯笼”成为正式的地名,一直沿用至今。
见证百年风云
浸润文化气息
走在登隆巷里,仿佛处处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痕迹,这条小小巷子,沉淀着沧海桑田。
“明朝初年,这里有着中山王徐达之别苑,又称西园,后为桐城吴中丞的花园。清乾隆年间为桐城富商姚友梅之宅园。”历史专栏作家“坚叔”告诉记者,不夸张地说,小小一条登隆巷,浓缩着沧桑历史,见证着百年风云。太平天国政权在“天京”(今南京)实行“圣库”制度,规定所有参加反清队伍的人都需缴纳个人财物,由“圣库”统一管理。登隆巷内曾设立过太平天国政权的“天朝总圣库”,用于存放金银绸缎等贵重物品和财物。到了太平天国政权后期,“圣库”已经名存实亡,此地变成了英王陈玉成的王府。后来,清朝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其改为安徽会馆。安徽会馆曾内有戏台,当时很多名角都曾到此演出。
安品街在清代曾是许多文人的居所,在此生活、居住过的举人多达二十多位。地理位置上靠近安品街,登隆巷自然也与许多文人有着不小的渊源。清乾隆三年江南乡试解元陶绍景就曾居住在此。陶绍景,江苏上元(今南京东北部市区)人,清人陈作霖的《运渎桥道小志》中记载陶绍景的住所“宅侧北出,有灯笼巷”。清代诗人、画家汤贻汾的曾孙,近代书画名家汤世澍的故居“汤园”,也坐落于登隆巷中。可以说,文化气息浸润着小巷。
“这里还是中国第一座雷达修理所建立的地点。南京人都爱吃的老字号‘腊梅’食品生产厂,过去也在这里。”在登隆巷一带住了一辈子的王老先生,谈起巷子的历史如数家珍。
焕发新活力
古玩成最鲜明的标识
如今的登隆巷,没有了灯笼,却因古玩再度打响知名度。街巷两旁的古物和文玩店铺,成为登隆巷最鲜明的标识。
当登隆巷的路牌出现在你的视野中,同时映入眼帘的,是一栋古色古香、恢弘大气的建筑,建筑上鲜红的大字格外夺目——“朝天宫古玩市场欢迎您”。这条看似平平无奇的小巷中,藏着南京市目前规模最大的古玩市场,吸引了许多古玩爱好者和游客慕名前来。不仅在南京市,它在周边地区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。同时,这里还是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,也是全国火花收藏家协会的活动基地。
朝天宫古玩市场原本坐落于朝天宫广场,2008年迁移至登隆巷,2015年经历过一次扩建,将老厂房进行改建,作为朝天宫古玩市场二期。这里的商品种类繁多,金属器、玉器、陶瓷、木雕、书籍、字画以及各种新奇或古旧的物件一应俱全,也有打磨、加工珠宝和定制首饰的店铺。在这里还可以找到很多当下的热门收藏,比如蜜蜡、邮币卡等。经营者有些是附近的居民,有些是发现商机的外地人,也有不少想要与同好交流的古玩爱好者。他们或租赁店铺门面,或就地摆摊。一位摊主告诉记者,他原本在外地上班,因为对一成不变的工作感到厌倦,于是离开了那座城市,“平时我就爱好古玩,朝天宫古玩市场名气这么大,我想来看看。今年年初我干脆就在这里摆摊了,既满足了自己的爱好,又能和全国各地的爱好者交流,很满足。”外行看热闹、内行看门道,频频光顾这里的消费者,有研究古代文物的专家学者,有爱好文玩的收藏家,也有来长见识的游客,人来人往,好不热闹。
小小的街道里,古色古香的古玩店铺与满是人间烟火气息的居民住宅聚在一处,水乳交融,共同构成一幅鲜明生动的街景图,使沉淀着历史的老巷焕发出新的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