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到西兴老街历史文化街区,粉墙琉璃瓦下,到处可以看到宣传“西兴灯笼”这个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宣传画和有关灯笼的制作方法。
南宋建都临安,浙东运河就成为当时最重要与繁忙的一条漕运水道。宋高宗赵构、宋理宗赵昀等南宋帝王,去绍宁台温等地,曾几番历经西兴古渡。他们大大的官船上,高高的桅杆下悬挂着的大红灯笼,就是西兴灯笼。据《萧山县志》记载,西兴灯笼始于南宋,当时宫廷所用灯笼均出自西兴。
西兴灯笼对南宋都城临安的贡献如何,著名诗人辛弃疾的《青玉案元夕》:“东风夜放花千树。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”就生动记述了南宋都城的灯会盛况。临安每逢元宵节时猜灯迷,猜谜的人众多。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因为灯谜能启迪智慧又饶有趣味,所以各阶层的人都喜欢,便年年搞。每到元宵节的二鼓时分,皇帝就乘着小车,带领宫人到宣德门上观赏鳌山灯。鳌山是在灯市的中央位置扎盖起的一座如鳌形的高台,上面悬挂有数百盏花灯。鳌山灯气势恢宏,体积巨大,叠翠堆金,浮光耀影,常为灯会压轴之作,寓含“江山永固,长治久安”之意。因此帝后、嫔妃、臣僚都要在特定的时辰观赏鳌山灯。
宋朝是个极力发展工商业的朝代,打破了坊市制度,因此,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富庶的朝代。那个时期,取消宵禁("宵"是夜晚,"禁"是禁止。宵禁就是禁止夜间的活动),城市夜生活随之丰富,歌舞升平昼夜无休,便对夜间照明工具——灯笼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。再说,西兴古镇作为两浙门户、浙东运河之头,人文荟萃,商业发达,又因官吏、客商过往频繁,投宿者晚间需照明用具,沿江又多风,灯笼业便应运而生。
由于照明的需要,西兴的灯笼业日益繁盛,编制灯笼也就成了西兴妇女的一门手艺和家庭副业。西兴地处钱塘江南岸,几乎每户农家屋后都有竹园。所栽之竹多为淡竹、杠竹,其特点为杆细、节长、质韧,是制作灯笼壳子(骨架)的好材料。勤劳又智慧的西兴人因地制宜,制作灯笼。除了供应本地照明需求,还销往杭州、衢州、嘉兴、湖州、金华、宁波、绍兴等地区,并远销江苏、江西、安徽等省外地区。
西兴当时是全国闻名的灯笼之乡,妇女们以编织灯笼壳为生,女孩七八岁就开始学习,不会编织灯笼壳是嫁不出去的,说明这项技艺很吃香。西兴的灯笼一直保持着老传统——竹编壳子、桃花纸面、手绘图字、蜡烛灯芯。每一盏灯笼,都要经过6道工艺流程:剖竹劈篾、编制灯壳、糊纸着色、画图写字、涂抹桐油、制作底盘。灯笼上大多画上亭子和莲花等图案,或写上吉祥字,小巧可爱。西兴的大街小巷到处是灯笼店,店前车水马龙,商贾往来买卖兴旺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西兴灯笼照明作用弱化,更多地成为了喜庆的象征。据说,杭州西湖阮公墩上的灯笼全为西兴灯笼。2006年,西兴灯笼被列入杭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0年进入省级名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