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灯笼网 - 灯笼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公司资讯 | 行业知识 | 行业资讯 | 政策法律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行业知识 > 逢年过节最红的灯笼来自红庙村
L.biz | 商业搜索

逢年过节最红的灯笼来自红庙村

信息来源:ddll.com.cn   时间: 2022-08-13  浏览次数:13

  点灯笼,游灯笼,正月里来春意浓。灯笼是中国传统元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红色的灯笼代表着喜庆吉祥,逢年过节,喜庆吉日都离不开灯笼的衬托。承载着千年民俗的红灯笼,给中国千家万户的百姓带来了节日的喜庆与欢乐。然而谁也不会想到,在咱京郊,就有一个远近闻名的“灯笼村”——怀柔区九渡河镇红庙村。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标志符号——红灯笼,由此处运往全国和世界各地,源源不断地向海外传递着中华浓浓的文化。

  制灯架、上红绸、贴云彩??每年春节前后,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,到处都能看到用传统工艺制作手工灯笼的村民。红红火火的灯笼不仅照红了村民喜庆幸福的脸膛,更映红了村民的心田,因为他们生产的红灯笼不仅高挂天安门,还远销到美国、英国、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一串串火红的灯笼不仅闪烁着吉祥如意的光彩,更能照亮他们的小康之路。

  走进红庙村,随便推开哪家门,都有村民在做灯笼。宫灯、彩灯、花灯一应俱全,小的不到50厘米,大型宫灯有2米多。大红灯笼使红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“灯笼村”,也让村民的日子红红火火。

  村里老人介绍,原村东有一座墙和门均为红色的古庙,清初为看庙人所居住,后渐成村落,红庙村因此得名。红庙村仅有50户人家,但说起扎灯笼,插架、粘须等大小12道工序,人人都能讲上一套。这两年,红庙村靠扎灯笼,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。然而,七八年前,这个村还只靠有限的果树赚钱。2007年,村支书闫万军外出考察回来,与村民一商量,认准了扎灯笼是个来钱的道儿。

  说干就干,请名师、买原料,不到一个月,大红灯笼就扎起来了,销路出奇地好。当年,村里就成立了“喜庆吉祥”灯笼专业合作社,村民在合作社领料,在自家炕头制作,成品统一销售,年底分红。开始,只是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在自家扎灯笼,后来连村里的中老年人都学起了扎灯手艺。

  为提高大红灯笼的传统手工轧制技艺,闫万军又拜师“北京灯笼张”——张明亮老先生,专门学习各种灯笼的制作工艺。学成之后,他将“龙凤呈祥”、“十二生肖”等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图案粘贴到灯笼上,没想到价格一下子涨到两三百元一个,有的甚至到了几万元。目前,仅红庙村灯笼种类就达400多种,已从极其普通的宫灯扩展到生肖灯、瓜果灯、走马灯等特色造型灯。制作工艺也更加精良,加入了声、光、电等科技元素,销售一直供不应求,是赚了名气又赚钱。

  60多岁的刘士友是红庙村聘请的“专家”,“其实我也不是啥专家,就是干一行琢磨一行,平时在生活中多留意。像这个灯笼,就是照着挂历上的图案做的。”除像刘士友这样的当地能人,红庙村还聘请很多外地高手,每年,各地非遗传人都会受邀在红庙村住上几个月,传授技艺,提出建议。

  如今,红庙村的灯笼是越做越好,名气也越来越响,订单也像雪片一样飞来。村民周志红记得,往年赶到忙的时候,她们都要加班,最忙的一次,到大年三十晚上大家都还在忙活。“虽说有点累,不过看到自己熬夜做出来的灯笼,被人欢欢喜喜地买走,自己就也跟着高兴起来了。”

  灯笼生意越做越大,村民收入节节高。几年前,村民人均年收入还只有几千元,现如今,单靠做灯笼一项,人均纯收入就有1万多元,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。产业从无到有,产品从怀柔迈向全市、全国乃至海外。如今,灯笼产业不仅成为红庙村的支柱产业,而且还将九渡河打造成“京郊第一灯笼镇”。

  责编:田小野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灯笼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