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灯笼网 - 灯笼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公司资讯 | 行业知识 | 行业资讯 | 政策法律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行业知识 > 灯笼为啥能成为喜庆的象征承载千年民俗文化,占领大家的房檐屋下
W.biz | 商业搜索

灯笼为啥能成为喜庆的象征承载千年民俗文化,占领大家的房檐屋下

信息来源:ddll.com.cn   时间: 2020-02-12  浏览次数:24

中华文化流传几千年,韵味醇厚,在国际上独树一帜,可以说是鹤立鸡群,让人自豪。我们大都很重视传统佳节,以前过年的时候,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挂上大红灯笼,彰显节日的气氛,灯笼里面承载着比火焰更璀璨的民俗文化。

春节过后紧接着就是元宵节,也叫灯节日。据说正月十三日叫"上灯日",正月十四日是"试灯日",正月十五是"正灯日"。有灯必有迷,元宵节最有趣的活动要属灯谜会了。据说在民国时期,有商家在灯笼上出了个谜题:猪八戒洗澡。猜中的奖品是苹果三千,有人猜中了谜底猪下水,结果商家却给了他一个插了三根牙签的苹果,围观的群众全都被逗乐了。

猜灯谜这种考验智力的事儿,猜中了很有成就感。可绞尽脑汁也猜不到的时候也很难受,对有的人来说那感觉比武松打虎还要困难。因此,打灯谜也被人戏称为打灯虎。

灯笼为啥能成为喜庆的象征承载千年民俗文化,占领大家的房檐屋下

在传说中,灯笼之所以能够走红全国得到普及,是因为西汉时期汉文帝在平定诸吕之乱的时候,于正月十五走出皇宫,点上灯笼与民同乐。还有一个说法是唐明皇为了庆祝国泰民安,所以才下令全国扎结花灯。

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神话传说,当然这些说法都没有办法考证。不过灯笼能够风靡一时,其实用价值不可忽视。在那个没有电气的时代,灯笼这种便携式的照明工具,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,也衍生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小故事。

在古代有一个僧人,晚上赶路的时候,因为天太黑被路人撞到了好几次。走了一段时间,他看见前面有盲人,一手提着灯笼,一手拿着灯笼,不紧不慢的走路。僧人感觉很奇怪,就走上前去打了个招呼,问道:"你明明看不见光亮,为啥还要打着灯笼?"

灯笼为啥能成为喜庆的象征承载千年民俗文化,占领大家的房檐屋下

盲人回答说:我的确看不见光亮,白天和黑夜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区别。但是我听说晚上的时候,普通人会变得和我一样看不见东西,我出门的时候打上灯笼,可以避免他们撞上我。僧人想起自己刚才的经历恍然大悟,回去之后就把这个为别人点灯,照亮别人的佛理分享给了其他人。于是就有了许多谚语流出了下来,比如:盲人提灯笼,为他人服务。

莎士比亚曾说,一千个读者眼里一千个哈姆雷特。盲人打灯笼这事儿,也有人笑话是白费蜡,是多此一举的蠢事儿。为了支撑自己的看法,这些人还提出了客观上的依据。盲人看不见光,一不小心灯笼被风吹灭了他都不知道。

这个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,不过有些杞人忧天的感觉。古人的智慧,并不比我们现代人差多少。灯笼的设计还是很合理的,据说灯笼早期有一个名字叫"气死风",意思是风都气死了也吹不灭灯笼里的火。只不过后来人感觉这名字有点俗气,换成了比较喜庆的"乞赐封"。

当然,如果为了证明盲人没必要点灯笼,非要假设盲人出门的时候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,大风很容易就能吹灭灯火。确实,灯笼的防风效果有限,风力太大的话的确很容易吹灭灯火。这样的话打灯笼确实没必要,可盲人也没必要非得那天出门。

灯笼为啥能成为喜庆的象征承载千年民俗文化,占领大家的房檐屋下

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对于这些小故事,茶余饭后的品味一下就好,太过深究争论,那就有点杠精的嫌疑咯。

灯笼能够在千家万户得到普及使用,是因为它的实用价值。而灯笼能够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,则是因为它的象征意义。孟子曾说过,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传宗接代对古人来说是一辈子的大事儿,灯笼作为保护人们夜晚出行的工具,也很好的体现了古人开枝散叶的心愿。灯字,分开来说就是火和丁,意为人丁兴旺。

对现代人来说,灯笼的照明价值已经弱了许多,可它的文化价值却更加浓厚。很多地方的灯彩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得到了重点的保护和宣传。灯笼这个文化符号,将作为重要的象征,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。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灯笼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